陕西县域经济网首页 | 网站地图
访  谈

画家是诉诸心灵创作的人

日期:2016-03-21 12:41:40        来源:中国书画网

  韩璐,现为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事。

  来源:杭州日报 文/吴杨(山东人,现居北京,当代文化学者,文艺评论家)

  “对于当代文艺,我们需要的不是面壁,而是面对。”

  绘画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要画画?虽古人早有阐论:“图绘者,莫不成教化,助人伦,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谢赫《古画品录》)。但要画什么?为什么画?怎么去画?

  韩璐说,“画家之谓‘家’而非‘匠’,其本质意义与价值在于‘创造’二字。作为画匠可以不读书、不去创造;而作为画家就不一样了,既要有法度,又要不拘泥于现有的法度。”

  对于当代文化艺术界的种种现象,韩璐讲道:“对于当代,我们需要的不是面壁,而是面对。我们没法生活在与世隔绝的真空中,不可避免呼吸着工业化进程中的都市阴霾,无法回避种种欲望的挑衅。但我相信通过自身的坚守与修为,可以将心灵世界加以清理,使之更加接近纯净,并成为精神的过滤器,吸进的是文化阴霾,却释放出清新的文化气息——我认为这才是一个文化人所应给予世界的功德,也是其所能存在的理由与终极价值”。

  “对于画家而言,诗性是高雅气息的蒙养与创造,是对内在气质的表述和展现。”

  最纯粹的中国画应是诗、书、画、印一体的文人绘画。对于诗,韩璐说:“诗是社会文化生活的产物,写诗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实现诗性追求。随着时代变迁,社会演进,诗的形式和表述方式都在变化,但其内在精神,文化蕴含不会变,诗性对于培育道德情操,人格精神的作用不会变,不会弱化。”对于什么是诗性,韩璐认为:“诗性是一种生活方式,回归诗性,人的生活才有品质,人的生命才有气质。对于画家而言,诗性是高雅气息的蒙养与创造,是对内在气质的表述和展现。”

  韩璐认为诗是诗、画是画,诗非画的文释,画非诗的图解,不能把写诗当作绘画的附属品。对于诗与画,他认为“诗中无画皆为画,画里无诗皆是诗。诗言情致,画造妙境。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迁想妙得。”诗与画各自追求各自的高度,但可通过想象力的作用来相互影响。诗是画的境外玄羹,画是诗的天工巧造。

  韩璐认为,真正的好诗固然要平仄押韵,工整对仗,引经据典,但更重要的是境界、是气韵。“才见东升日,又观潮水流。炙云蒸远岫,热浪煮轻舟。酷暑度中度,骄阳周复周。钱江横眼阔,一镜照千秋”(韩璐《癸巳溽暑难耐日于江畔画室杂咏》)。思接混茫,情驰神纵,瞬时把气概提起来了,读来高远豪迈,顿然沉静。

  诗也好,画也罢,无不源自生活,心对应物象发生感悟,即诗即画,且相辅相成,你延伸了我,我阐发了你。韩璐说:“画画大多时候很纠结,虽苦心经营,但未必尽如人意。从目及心,从心到手,从手持笔,由笔触纸,再因意生形,依形造境,渐而随机迁想,在玄之又玄中开启众妙之门,不是件容易的事。”好画往往呈现神来之笔,而神来源自心性、诗性,作画越是沉浸在忘我的境界中,越是神思畅达,灵感显现,得心应手。这样的情形、状态,韩璐形容为“气场”,并归功于诗性之导引,酿就。

  韩璐在绘画创作上,极力倡导诗性绘画思想,他提出绘画创作过程以“诗画互补,各显高华”的原则,在其题画诗中曾写道:“画意随诗境,诗随画意出。混沌无中有,仙奇有处无。”这种绘画创作的主导思想,使得他的作品更具有一种内在的独立审美意蕴,既非囿于传统技艺,也非局限于时代潮流,而是一种超然象外的大美显现。

  “成功的艺术家都要经历这样的过程,既要参与社会进程,又要恪守艺术真诚。”

  韩璐进而提出一个概念叫“内心修复”。他说:“我的内心总处在跌宕起伏的状态,常会感到荆棘遍地,步履蹒跚。身处社会大环境,有时也无可奈何,既融不进去,又走不出来,只好自我内心修复,笃守世间种种。”他说:“成功的艺术家都要经历这样的过程,既要参与社会进程,又要恪守艺术真诚。在矛盾与纠结中,学会感恩上苍的给予,攘除腌臜,以完美之心回馈社会。”

  他在《壬辰翰墨杂言》中写道:“横拖竖抹非极致,画到空时是有时。剪断尘埃熔笔墨,心源再造四家诗。”“剪断尘埃”,“心源再造”,分明是在做修复之功。

  “窗前案上点昏苔,眼里繁枝画里裁。淡泊无为驱妄想,心平笃定守情怀。清灵云自峰巅起,曼妙花从浪底来。画到玄音天籁处,笔中般若始初开”(韩璐《壬辰晴春跋岭上寒梅图》)。诗情画意,跃然笔端。文人情怀,灵明笃定。超然清润,发乎心性。由读诗再到赏画,韩璐给予我们的喜悦和启发不可多得。其鹤鸣九皋,声闻于野的心性操守,理应值得大加赞赏。

  韩璐进而还提出一个观点叫“盐效应”。并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他说:“拿两杯同样的清水,一个杯里放一把沙子,另一杯里放一把盐,搅拌一下,待静止沉淀后看看会发生什么情况,放沙子的杯子里,沙还是沙,水还是水。放盐的杯子里,只有水,盐消失了,但是,只要尝一下你就知道了,虽然还是透明的两杯水,味道却截然不同。沙子没有改变水的味道,而盐却改变了水的味道,盐虽看不见了,但却无处不在。水相当于我们所处的社会,沙和盐如同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人,但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形成对社会两种截然不同的影响力。”

  韩璐认为“盐效应”应是成人之道,艺术家及其艺术作品,都应具有盐的属性和功能,艺术家的成功不是自我的放大,而是自觉的融入,无论怎样标榜自我也只不过是一粒沙子,如同尘埃,过眼即逝,但如果是盐,再微小,也会释放出对世界有影响力的“正能量”。自强、自信源自对品质的操守。作为一个当代的画家,应养“浩然之气”,画“浩然之气”。(编辑:崔宝)

精华推荐

热门推荐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邮编:712000 客服热线:029-33698812 15929246999 广告热线:13038551909
  备案号:陕ICP备10002271号 广告代理:陕西慧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电子邮箱:shanxixianyu@163.com 
技术支持:陕西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