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06-08 10:43:45 来源:三秦网
“桂夫人”家的农副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熊哲贵经营的农家乐“田梁农家”远近闻名
近些年,可以享受自然风光、安静悠然环境的“乡村游”受到了不少城市人的追逐,俨然刮起了一阵“农家乐”之风。在陕西的“乡村游”中,汉阴凤堰古梯田以其独特的梯田、云海风光和“移民”、“农耕”民俗文化吸引了众多来自城市的游客。目前,当地的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不少村民们也开起了农家乐来招待游客。作为汉阴凤堰古梯田景区内的第一家农家乐——田梁农家,其女老板“桂夫人”不仅被周围村民所熟知,就连县城的人们都知道她:“桂夫人”不仅生意做得好,还曾上过央视节目呢!
“桂夫人”真名熊哲贵,是安康市汉阴县漩涡镇黄龙村六组的一位普通村民。文凭不高、56岁的她看着和村里其他妇女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她背后的故事,却印证了周围百姓的反映——“桂夫人”不一般!
转折点发生在2009年秋季,她做起了“农家乐”,随后申请商标“桂夫人”。“做商标用了好多字都不行,桂和我姓名里的‘贵’谐音,所以‘桂夫人’就叫了这么些年。”随着生意蒸蒸日上,桂夫人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熊哲贵满脸笑容的告诉记者:“这都是‘仙子’帮我出的主意。”2009年3月的一天中午,熊哲贵像往常一样坐在自家的小卖部里,等着村里人前来“照顾”生意。突然,她看见有好几个人向她的小卖部走来,“当时一看就知道不是我们村子里的人。”熊哲贵回忆,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7年,但是她对那一天发生的事情记得很清楚。
“当时那群人中有一个女的问了我一句:‘大姐,能给我们做饭吗?’”熊哲贵说,当时的凤堰古梯田旅游业还没有被开发,村子里属于比较闭塞的状态,很少能看见陌生人。想到这群人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还没有吃饭,熊哲贵告诉他们“能做饭,不过你们人多,我可能做的有点慢。”
听到熊哲贵的回答后,这一行人十分开心,最开始问话的那个女人也招呼着同行的几个女伴一起跟着熊哲贵进到厨房里,帮忙洗菜、切菜、淘米。在做饭的过程中,熊哲贵知道了这个女人网名叫“广寒仙子”,爱好摄影,平时喜欢跟一些爱好摄影的人一起出来游玩、拍照,同行的人一般都称她为“广寒”或是“仙子”,他们此行就是为了来看凤堰古梯田,进行摄影创作的。
在“广寒仙子”几人帮忙淘洗饭菜的同时,熊哲贵便烧火做菜,不一小会儿,就做好了八九道菜,当熊哲贵把饭菜端到饭桌上时,早已迫不及待的几人立即拿起筷子吃了起来,一边吃一边连声赞叹“好吃,太好吃了”。原来,这几个人在拍摄完凤堰古梯田后,发觉时间都已经到了午饭的点,随后,他们一路找来,既没有找到一家饭店,也没有找到一个愿意“帮忙做饭”的人家,在碰了几次壁后,他们遇到了熊哲贵,并且吃到了好吃地道的农家菜。
“好地、好景、好菜!”熊哲贵满脸骄傲的告诉记者,这是当时“仙子”一行人对她的称赞,不仅如此,“仙子”更是给她提建议,让她开个农家乐,这样不仅能让游玩的人们吃到地道的农家菜,也可以给她带来经济收入。
听到“仙子”这个双赢的“金点子”后,熊哲贵不禁深思起来,自己眼中用来种地收粮食的田地,在外人眼中居然是个拥有独特风景的优美古梯田?用自己家种的粮食与菜、榨的油做出来的饭居然是城里人喜欢吃的农家菜?真的会有城里人来这偏僻的地方欣赏梯田、吃住农家乐吗?
经过深思以及“仙子”的一番劝说后,熊哲贵认为“仙子”提出来的建议是可行的。“仙子说,我们本地人看这个梯田看惯了,不觉得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但实际上,在北方还很少有这种规模的水梯田,而且山里面空气环境都好,拍出来的照片很好看,将来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来这里度假的。”
就这样,开农家乐的想法便在熊哲贵的心里种下了种子。而此后的几个月中,“仙子”又分别和一些“摄友”来到了凤堰古梯田,每次来都要在熊哲贵这儿吃饭、歇息,这期间,“仙子”也是数次催促熊哲贵尽快开农家乐。
“别胡折腾了,你这是在做梦吗?你看咱这村里面,能有几个外地人来?”听说熊哲贵要办农家乐,丈夫冯忠友连连摇头。在外打工的两个儿子也坚决反对。2009年秋季,距离熊哲贵第一次听到“可以在自家办农家乐”的建议已经过去了几个月,她心里关于开农家乐的种子不但没有灭亡,反而随着时间的沉积越发成熟起来。熊哲贵决定:不管家人是不是看好,她都得试试。
“就在那年的秋季,仙子和她的摄友们游玩时给我送来了一块用布做的横幅,写着‘漩涡梯田农家乐’,就这样,我这个农家乐也算是开始起步了。”熊哲贵说,在农家乐开张后,仙子及那些摄友们又在她那里成立了“凤堰古梯田摄影基地”,为那个小小的农家乐带来了很多来自天南海北的摄友。
一年之后,熊哲贵的农家乐生意渐渐有了起色,她心里不禁萌生出“盖房、扩大规模”的想法。2010年9月,决定盖房的熊哲贵毅然借款28万元,把自家的平房加盖成三层,房间数量从2个变为了近10个;2011年3月,小小的农家院规模渐大,更名为“田梁农家”后正式开张,那时适逢汉阴县大力发展凤堰古梯田,有能力、够主动的“田梁农家”作为农家乐示范点得到了县、镇的帮扶;2013年,央视4套《远方的家》走进汉阴县,将“田梁农家”搬上了央视大看台;2015年8月,熊哲贵又借款20万元,整修“田梁农家”房前停车场平台。“我这人就是这样,一旦想干什么事,再大的困难都难不住我。”
“说老实话,没有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的带动,就没有我们今天的滋润日子。”在熊哲贵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这个在漩涡镇、甚至是在汉阴县都颇有名气的“田梁农家”,走进宽敞明亮的楼房、干净整洁的卧室,拉开窗户可以将窗外辽阔壮观的云海与梯田一收眼底。
2010年,汉阴凤堰古梯田凭借其独特的梯田、云海风光和“移民”、“农耕”民俗文化被评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陕西十大发现之一”,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全国百大发现之一”,凤堰古梯田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道;2012年3月,汉阴凤堰古梯田作为我国目前第一座开放式移民生态博物馆开馆,更是吸引了世人的眼球,来往的游客们纷至沓来。
如今,熊哲贵家的农家乐涉及餐饮、住宿,销售的农产品也花样众多,有自家种的大米,做的腊肉、豆腐乳、辣椒酱,去山里采的竹笋……这些自产自销的农产品,不仅受到了城市游客们的欢迎,更是吸引了一些大客户的青睐,“目前我们和临潼的一个酒店合作,单单是豆腐乳,每年都要给他们提供700斤。”说话间,熊哲贵拿出了一个笔记本,指着上面的一些记录告诉记者:“你看,去年冬天,我用自家养的5头猪做的腊肉全部卖出去了;今年清明节油菜花正开时,一天内我家陆陆续续的接待了三辆大巴车及很多散客,算下来一天接待了近400人,做了60多桌饭菜;今天早上,卖出去6瓶豆腐乳还有一大盆笋,这会儿还没到中午吃饭的高峰,估计待会儿还得来人。”
“他们这儿地理位置好,老板和老板娘人也热情,我都是以前的回头客了。”看见熊哲贵向记者介绍凤堰古梯田和农家乐,旁边坐着一位正在观看远处云海的游客以为记者也是前来游玩的,便顺口说了一句。听到这话,熊哲贵笑着说,如今来自家农家乐的顾客确实是越来越多了,回头客也不少,而这些都离不开景区的发展。
除了大客户和回头客,熊哲贵还为自己的农家乐专门申请了一个微信账号,起名叫做“田梁农家桂夫人”,基本上每天都会通过微信发布一些关于汉阴凤堰古梯田的美景、自家的美食以及农家乐的日常生活。熊哲贵拿出了自己的智能手机向记者展示:微信联系人有1316位,都是在田梁农家住过的游客,微信群有20余个、基本属于摄影爱好者群、群友天南海北。
“微信上的人基本上都是在田梁农家住过的,他们对我很信任,一般都是直接给我微信留言,说他们需要的农产品及数量,我看到后就会立即准备,将东西打包后,由我二儿子送到汉阴县上的快递点,及时给客人寄出去。”
说起经营状况,熊哲贵向记者透露,“田梁农家”去年收入20余万元,微信销售也呈现良好发展趋势,近期儿子也已经将淘宝店铺准备妥当。回顾这一路走来的历程,“桂夫人”俨然走上了一条“贵夫人”之路。而熊哲贵“田梁农家”的发展,就像汉阴凤堰古梯田发展中的一个缩影,反映了凤堰古梯田景区周边村民的生活状态转变。据了解,目前漩涡镇的农家乐、农家客栈已有70余家,随着景区的逐步发展,脱离贫困的村民数量逐渐变多,越来越多的“贵夫人”也在崭露头角。(编辑:崔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