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7-03-03 09:52:45 来源:陕西日报
一场农业综合开发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在杨凌示范区拉开帷幕。
在这片135平方公里的国家试验田里,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被赋予了全新内涵。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系统化思维”科学统筹农业产业化项目,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和杨凌示范区携手打造的杨凌现代农庄集群,正在重新定义现代农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农业接“二”连“三”深度融合,杨凌现代农庄集群一方面显著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性和工资性收入;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吸纳的社会资本也获得了更稳定的农业投资收益。
点“绿”成金,多方共赢。杨凌现代农庄集群以优势特色产业为支点,撬动并释放出成倍的集群效应,为全省实现追赶超越,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加速助力。
科学布局,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今年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在继续强调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第一次将落脚点放在了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上。
那么,新动能从何而来,又“新”在哪里?对此,国家农业高新区杨凌的解题思路是:让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即打造“六次产业”,用高新科技+市场服务提升农业的附加值和品牌溢价,通过现代农庄的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从南端的渭水河畔到北面的湋河岸边,从东头的君度葡萄庄园到西边的百恒家庭农场……星罗棋布的杨凌现代农庄被规划为三条特色鲜明的产业带。从产业的角度看,这些农庄几乎囊括了包括种植、养殖和林果、药材在内的所有涉农业态;从市场的角度看,农庄供给消费端的产品和服务,既门类齐全又差异化竞争。杨凌示范区用“一盘棋”思路,系统化布局现代农庄集群,不但避免了农庄千篇一律的尴尬,也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扶持更加精准高效。
好的顶层设计落地,需要有力的政策支撑。杨凌现代农庄集群建设的顺利实施,得益于省农发办的坚强支持。从立项实地调研,到每次报送研究审改,本着对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的责任感,省农发办和杨凌示范区正稳步推动现代农庄集群做大做强,让“试点”形成“示范”。预计到“十三五”末期,杨凌全域将建成投用50个现代农庄,集群产业链条和特色也将更加完整鲜明。
立体格局,引领农业农村发展新方向
大棚里的草莓已经卖了三茬,眼下,杨凌千玉乡土风情园的农场主马新世正忙着定植西甜瓜。在杨凌,栽种大棚西甜瓜的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很普遍,但像老马这样用自己参与发明的设施大棚,种自己选育的西甜瓜品种的职业农民还真不多。
作为一家主要从事西甜瓜育种育苗、高效栽培技术推广的龙头合作社,千玉乡土风情园和杨凌现代农庄集群中的其他特色农庄一样,都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重点、连续支持的受益者。
在杨凌,只有经过严格甄选的新型农村经营主体才能纳入现代农庄集群项目。被纳入集群的这些种养大户、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往往在自身有“真功夫”的同时,还能引领农民用农业新科技和经营新理念致富,具有明显示范带动作用。
在集群成员的准入选择上,杨凌示范区不唯投资额,谢绝“概念股”,更不会扶强弃弱,看重的是现代农庄“六次产业”的发展潜力和搏击市场的能力。从市场需求的供给侧出发,让扶持项目由“主导”变“引导”,现代农庄集群发挥农业综合开发的“螺丝刀”和“杠杆”作用,既优化了农业农村产业结构,构建起立体式的产业扶持新格局,也在潜移默化的引领农业农村发展的新方向。
“我每研究出个新办法,周边的群众总是第一个尝鲜受益。”马新世说:“现在,杨凌农民都爱动脑子搞创新,如果每个农民都能这样,现代农业肯定前途光明。”
在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和杨凌示范区的全力推动下,杨凌现代农庄集群以打造“六次产业”样板基地为目标,有序推进建设进度。目前,30个农庄的规划设计工作已经完成,嵌合“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农庄集群线上服务平台建成运行。在杨凌示范区,各具特色的现代农庄集群正在成为引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
2016年,通过“先建后补”等一系列创新政策扶持,杨凌现代农庄集群投入与撬动社会资本的比例达1:5,涉农产业、企业与农民之间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正在逐步形成,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收益显著增加。据统计,2016年,杨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075元,同比增长9.3%,位居全省前列。(编辑:杨艳)